農業生産是各種要素有機結合的系統。為了生産出更多的食物有效地解決生計需求,人們必須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而在追求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基塘農業模式等,對于有機循環農業發展,以及改變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的地力衰減、面源污染和人類健康風險等一系列問題上起到關鍵作用。今天我們就講一講,如何在遵循自然規律的情況下,更好的進行農耕生産。

一、物矣知識的充分運用
早在漁獵采集時代,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已逐漸熟悉了植物随着氣候的節往變化而發生萌芽、成長、開花、結實、枯榮的規律性變化現象,以及蟲魚鳥獸在不同時間的孕育、生長、出沒活動,了解到它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從而積累了馴化和馴育的初步知識,推動者人們從攫取型經濟過渡到生産型經濟。在物候知識的指導下,人們不僅按照生物和環境的自然規律從事耕作和養殖,還形成了十分形象的農業諺語,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傳統農耕文化。

二、天文曆法的精準指引
人們在觀察物候的同時,還深刻洞察了日月星展的周期性變化,形成了豐富的天文學知識,并以太陽的運動周期作為年,以月亮圓缺周期作為月,以閏月來協調年和月的關系,通過采用陰陽合曆的方式,系統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天文曆法不僅是人們認識天象變化和記錄時間規律的結果,同時也是指導農業生産的重要手段。

三、時令節氣的科學智慧
在古代天文曆法系統和物候知識體系中,二十四節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存在。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戀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具體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比較準确反映了季節的變化和農事活動的關系,從而指導着傳統農業生産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順應天時的農耕傳統
随着人們對物候知識和天文曆法的科學認知水平的提升,我國自古就形成了順應天時的農耕傳統,不斷推動着農業的持續發展。在順應天時從事農耕生産的過程中,古代勞動人民深刻認識到時令節氣正确對農業生産指導的重要性。在順應天時的過程中,人們還掌握了不同作物的生長規律和自然環境變化規律,并對它們進行合理的排列組合,形成了獨特的間作、套種制度,确保了在單位土地上能夠獲得最大的收成。時至今日,順應天時和不違農時仍深刻影響着國家的農業發展政策。

五、精耕細作下的永續生産
按照傳統農學的“三才”理論,人是農業生産最為關鍵的要素,是農業生産的主體,要想獲得好的收成,除了遵循自然規律之外,人們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掌握正确的農業生産技術,勤于耕作。在治田勤謹的耕種理念下,人們經長期的農業生産實踐,形成了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和技術體系,推動着土地永續生産的實現。

六、良種選育技術的成熟
在近代生物遺傳育種技術發明之前,我國就已具有一套自成體系的作物選育技術。在園藝領域,古代勞動人民通過移花接木的嫁接技術為新品種繁育開創了新路經。運用嫁接技術縮短園藝作物的生産周期,并在保持物種特異性狀的同時擴大繁殖系數,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曆史。時至今日,盡管現代作物繁育技術發展迅猛,但傳統嫁接技術仍在園藝作物品質提升和品種繁育中發揮着積極作用。

七、基塘農業的永續循環
很多生物之間具有互利共生關系,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産實踐中,也将這種關系運用到農業領城裡。治理害蟲的過程中形成的以蟲治蟲、以鳥治蟲、以蛙治蟲等,以及将不同的作物進行間作套種,均是實現農業循環生産的重要措施。基塘農業有效實現了食物和人畜排洩物之間的循環共生,凸顯了中國傳統農業學中的“天人合一”智慧。在追求科學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今天,基塘農業對于有機循環農業發展,以及改變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的地力衰減、面源污染和人類健康風險等,仍且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價值。

道家以天地人關系為主線,以自然為原則,重視人的自然性,要求天人合一和順應自然。正是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我國古代社會形成了獨特的重農思想。在充分認識物候知識、天文曆法、土地性質等的基礎上,按照順應天時、因地制宜和精耕細作的内在要求,在實現了天、地、人的和諧統一的同時,也為中華文明的發展進步提供了持續的保障。
